为什么我们总对“新事物”先说不?刷到这条内容的朋友,可能正对着某个新政策、新工作流程或者健身计划皱眉。就像去年公司突然要求全员用**飞书办公系统**时,我隔壁工位的小张直接炸毛:“又要重新学?现在用的不挺好!”结果三个月后,他反而成了部门里用飞书模板最溜的人。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:人类对改变的初始抗拒是本能反应。大脑前额叶需要消耗额外能量处理新信息,而杏仁核会把未知直接标记为“潜在威胁”。所以当遇到新产品、新规定甚至新口味的奶茶时,那些脱口而出的“不要”“没必要”“还是旧的好”,不过是你的大脑在开省电模式。 从抗拒到接受的四个必经阶段
去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超过67%用户刚开始做抗拒但是慢慢接受了新推荐算法。初期投诉率飙升32%,但三个月后复购率反而提升19%。这说明,很多改变的价值需要时间才能显现。 让改变更容易被接受的3个技巧
那些真香现场教会我们的事朋友老李的故事特别典型:去年社区垃圾分类刚推行时,他天天在业主群骂政策“反人类”。结果上个月去他家做客,发现厨房挂着四色垃圾桶,他还骄傲地展示如何用厨余垃圾堆肥种辣椒。 这种转变背后藏着心理适应曲线的规律。就像疫苗推广数据反映的:初期反对声浪越大,后期接受度反而可能更高——因为足够多的讨论能消除信息差。 下次遇到改变时,试试这样做1. 给自己72小时冷静期,别急着下结论 就像用导航app,刚开始总觉得不如自己认路,但用过雨天实时路况提醒后,很多人再也回不去纸质地图。这种刚开始做抗拒但是慢慢接受的过程,本质上是用新经验覆盖旧认知。 参考文献: |